工师学术大讲堂(一)教学和科研,我们的生活方式

来源:科研动态 2018/03/23

 

 

 

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侯增文老师以《教学和科研,我们的生活方式》为题,给老师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。

侯老师认为,没有分析不叫研究。教学与科研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,进一步说,教学与科研应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,实实在在说,教学与科研是我们的谋生手段,要将其作为毕生事业去钻研。那么从学院的角度看,如何提高一个学院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?从个人角度看,又如何提高个人学术研究能力呢?讲座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,解决了教师们关于申报课题以及学术研究上的很多困惑。

一、学术研究分类

什么叫“学术研究”?钱钟书曾说:“学术研究是荒江野老屋,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”。其实,“荒江野老屋”在我们自己心里,是要我们内心沉稳、安静、不浮躁。学术研究要踏实的规划好每一步,如何选好题、选准题,每一步运用什么技术,要一步一步走到底。所谓“素心”,就是没有功利心,更不可人云亦云。做学问,要做到边学边问,更要学会商讨。报纸、理论宣传的深度扩展就是学术研究。报纸理论、理论宣传、理论研究三者密不可分。框架设计—阅读查找资料—体系设计与写作是学术研究的一条基本路线。

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:第一、基础理论研究。比如说新闻学导论,新闻学研究等,这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。文化传媒学院的老师,应该熟读新闻学、传播学理论,让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,每个人都要有自己过硬的本领。第二、实物操作性研究,也叫新闻实践研究。大量的研究成果体现在我们新闻媒体业内杂志上。现在的媒体融合、关于媒介大数据的应用与思考都属于实际操作性研究,这里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。第三、学说发展史研究。比如说新闻发展史研究,现在重大的新闻事件我们可以从新闻发展史的角度去认识它。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对比、分析、记录。比如说延边的新闻发展史可以成为专门的研究题目,吉林省历史上的东北满洲国新闻传播史分类亦可以研究,满洲国时期的妇女儿童杂志发展及其影响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。利用史学类的研究方式,充分占有资料,谁占有第一手资料,谁就有发言权。

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,侯老师认为文化传媒学院应定义在应用研究范畴。那么什么是应用研究?运用基础理论,回答现实问题,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,这就是应用研究。若我们只是看到问题,把问题复述一遍,找不出问题的症结,没有运用分析的基础理论,就无法提出建议。提不出建议的应用研究是不行的! 

二、如何明确研究方向

什么是理论文章?什么是学术?学术应该是对实践的概括,理论的表达应该有概念的,理论的表达方式是逻辑推理的。一件事是如何展现的,这属于叙述。在事实基础上艺术性的再现属于文学。新闻是现实中发生的具体事例,新闻传播理论的应用研究,就是在新闻传播视角下对目前所存在的、困惑的问题、工作当中出现偏差的问题、大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、趋势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。这个理论是基础理论,基础理论一定是被大家公认为是正确的。当我们掌握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,再回看当下存在的问题,我们看问题的视角都会有所提升。这是研究的第一步。

新闻基础理论、新闻传播学不仅是文化传媒人应做的,更要做到“博”、“专”、“精”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研究。第一,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微观中的大问题。这是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,在基础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应用研究。例如,研究手机游戏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。首先带来视力的影响,那么在心里会带来什么影响?这种影响必然有好有坏,软件背后的理念是什么,软件本身是如何设计开发的,开发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要全面、深入的分析出来。所以我们要关注社会现象,敏锐地感知社会苗头。这就是应用研究的一个基本思路。

第二,宏观中发现的实际操作问题。现在媒体都提倡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公信力、影响力“四力”,这是新时期习近平党中央对新闻媒体工作的基本要求。这“四力”,每一个“力”下面都有问题需要回答。比如说当下的传播主体,现在的传播主体是谁呢?可以是任何人,至于哪一个传播主体更强一些,这个很难说。新时代的传播主体发生改变,过去只有报社掌握信息,当下则不然,现在的信息呈现过剩状态。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,现在的传播主体传播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,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人们乐此不疲。但报社如何提高期刊的传播力,在当下这就是个难题!

第三,在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中找到基本理论问题。媒介生态与媒介环境都在发生变化。当下,主流媒体被边缘化,意识形态没有吸引力,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文化包含了传播力、影响力和渗透力,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。要从现象中找到基础理论问题,你会发现很多基础理论是过时的,所以不要对基础理论过分迷信。但问题研究需要基础理论作为支撑,要敢于向基础理论提出挑战。这个时代,要学习、掌握、运用、敢于批评和挑战。

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,侯老师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。第一,要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。跟上时代发展,基础理论联系教学实践。第二,要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;第三,要与自己占有的资源优势联合起来;第四,要选取自己能够驾驭的领域。

新闻媒体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,所以作为学者,我们的学术辨识力要高,避免东施效颦的情况出现。对纷繁复杂的期刊信息要有高度的鉴别力。

三、如何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

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支撑我们的教学方向。我们要注意的是,想要提升自己的技能,首先就要做到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,这是做学术成果的必备条件。其次要有端正的学术研究态度,第三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。做好这三件事的目的是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,进行恰当的学术表达,能够做出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。目标是学术成果,起步是学术态度和学术习惯的养成。关于学术研究习惯,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,材料是做文章的营养,是表达的素材。没有资料,就没有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很容易抓不住问题的重点,且表达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。但是,这不等于文章段落的拼凑、抄袭!要保持学术的严谨作风。所以在平时就要积累素材、消化理解,学术在于积累。

这里不妨提到网络语言的问题,网络语言出现次数、每一年的频率,新生的网络语言背后体现的观念值得分析,文化传媒应关注、留心这类问题。所谓“处处留心皆学问”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个词流行于哪个时代,适合哪个年龄阶段,流行了多久,主流媒体是否采纳等等。主流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关联,要知道问题越想越深入,问题说深了,就是学术研究。

四、如何开拓学术视野

学术视野是靠自己开拓的,是不受教师本人学科限制的,学术视野也是需要经验养成的。经验的知识永远不能证明真理,经验知识的表达可印证一定的道理,但各行各业的经验知识能验证一个终极哲理是不可能的。应用型研究在一定时间、范围内是合理的,超过这个范围就未必了。所以,应用研究不是绝对化的,应用式研究是开放的、协商式的。任何研究和学术都有密切关联,比如人类学和社会、文化是不可分的。学术态度很重要,是一个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的态度”。不看书不能做学问,做教学不能不做科研。

每个人都要养成自己的学术习惯,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。若想做好课题,选好题,还需要关注每一年度的新闻年鉴,基础理论、新闻活动、优秀论文等等。关注专项研究报告、发展报告等。

此外,侯老师还为学院的教师们推荐了几本书,分别是《研究是一门艺术》([]格雷戈里·G·卡洛姆著,新华出版社)、《论意识形态》(俞吾金著,复旦大学出版社)、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出版》(邵华主编,人民出版社)、《精神交往论》(陈力丹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)、《新传播革命》(李良荣著,复旦大学出版社)等。

 

 

 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