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,提升师生语文素养,2025年3月15日下午,学院特邀语文教育专家、高级教师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教学名师于敏开展“语文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科素养培养”专题讲座。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,学院专任教师杨雪主持讲座。

讲座伊始,于敏以"备课授课反思"为切入点,提出"动态生成式教学"新理念。她强调,教师应突破传统教案框架,通过"课前预设-课堂生成-课后重构"的三维循环,打造"一生一策"的个性化课堂。"教师要成为思维引导者而非知识搬运工"。于敏现场演示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,并创新性提出"三三制"课堂结构:30%教师引导、30%独立探索、40%协作研讨,为提升课堂参与度提供量化参考。
针对部编版教材特点,于敏系统剖析单元编排的"双线结构"。通过《春》等经典篇目案例,揭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螺旋递进关系。现场展示独创的"单元导图绘制法"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思维图谱,助力教师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。参会教师纷纷表示,这种"宏观把握+微观解构"的解析方式,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全新视角。

在示范教学环节,于敏创新运用"文本细读五步法":从语言品析到文化溯源,由意象解码至情感共鸣,最终实现审美创造。特别展示"跨媒介阅读"新范式,通过配乐朗诵、名画鉴赏、影视对比等手段,将经典文本转化为立体化学习场域。文学院师范生王同学感慨:"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教学设计,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的无限可能。"
针对备考痛点,于敏提出"靶向学习理论",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语文考核的能力梯度分布。现场发布自主研发的"考点三维模型",从知识积累、思维发展、审美创造三个维度构建备考体系。强调"精准诊断-分层突破-动态评估"的闭环学习模式,并分享"错题可视化分析"、"微专题突破法"等实操工具,为学业质量提升提供科学路径。
最后,于敏以甲骨文破译为引,生动阐释"六书"理论的现代教学价值。通过"汉字结构思维导图"展示文字演变的文明密码,提出"以字源学促文言理解"的教学策略。特别设计"汉字文化周"活动方案,将传统文化传承与语言建构运用有机融合,为文化自信培养提供实践样本。

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教学研究和交流平台,更通过可复制的模式创新,为学院语文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注入新动能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推进"名师工作坊"系列计划,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,助力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。